前事不忘后事师, 自来坟典萃先知。
犹龙柱下窥藏史,呼风舆前听诵诗。
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
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
——郭沫若
2021年4月9日19:00,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汀蘭”读书会第三季第二期在映秋院201会议室举行。本期分享的书目是丁华东教授所著之《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中国民族史、档案学、图书情报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期读书会。
(读书会现场剪影)
首先,本期主讲人2019、2020级图书情报专业的王宇灵同学和向瑞琪同学向大家介绍了作者的相关情况以及档案和社会记忆的基本概念。其次,其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这本书的内容:第一,从档案形成的原始功能、社会记忆的形态结构、社会失忆的情形等方面介绍了档案的社会记忆形态;第二,从社会记忆建构观引出了档案的社会记忆建构功能、机制、能力与策略等方面的内容;第三,从档案记忆与现代传媒展演的角度,讲述了现代媒体与社会记忆的再生产以及档案记忆与现代传媒的合作共荣;第四,讲述了档案工作与社会记忆构筑的新形象、新资源、新规则、新实践、新范式。最后,播放了有关泉城往事——《寻找老洋行》的视频,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档案背后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留下的档案会在静默中开花,用一个个记忆碎片绘一幅历史长图。
(主讲人分享现场)
接着,大家就《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作了阅读分享探讨。
2019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常璐同学就该书提出,所谓档案记忆与历史真实之间是有重合关系的,档案也许是被选择性地或者是出于某种目的记录,并非所谓的真实,但这种档案也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角度。接着常璐同学就结构性失忆和有组织的失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有着同样的“社会失忆”;在文献中进行“田野调查”是要积极倡导的,在史料中多方求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穷尽史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学术良知。
2018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杨泽宇同学认为,书中提到的“档案”和历史学的研究基础“史料”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两者都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均是沟通传统与现实社会的有效文本。同时,无论是整理史料,还是阅读档案,都应该尽量透过文本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以便将材料正确地呈现在研究过程中。
2019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邓博文同学认为,该书突破了档案学中传统的实用性研究取向,主要采取理论解释性研究路径,将档案置于社会记忆系统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思想资源与研究方法,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传承、建构和控制,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和理论阐释。在阅读过程中,的确可以感受到档案既在社会记忆中,同时又是社会记忆的独特形态。档案的产生、管理、开发、利用,涵盖了社会记忆档案化和档案记忆社会化的全过程。社会记忆档案化和档案记忆社会化二者是双向的互化融合和内在统一的关系。
2020级档案学方向的赵芯苇同学认为,档案由于其原始记录性的特性,在社会记忆建构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档案并不等同于社会记忆,因为档案的记录、归档、编纂等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权利关系以及伦理道德的影响,导致对事实活动“有意的”或者“无意的”遗忘。档案工作者正是“记忆”与“遗忘”的参与者,会受到自身观念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来决定社会哪些群体和哪些方面会被未来记忆。正是因为档案工作者在“记忆”与“遗忘”中担当的重要角色,所以档案工作者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对未来有一种责任意识,改变自己的偏见;不仅要重视主流群体、官方记忆,还要重视其他群体,比如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等这些非主流社群的记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构建更加真实完整的社会记忆。
2017级档案学专业本科生黄玲玲同学先是表述了对记忆的认识,“记忆就像一个存储信息的容器或者是仓库”,从档案起源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档案也类似于一个个容器,比如说原始的图画、结绳等计事法。档案具有记事备忘的功能,从而就带有了记忆的属性。记忆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每一次过去的档案发现,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记忆之门,去探索历史。档案也是为后世追寻历史,追寻记忆的重要凭证。认为该书的档案工作与社会记忆构筑一章内容,也使她对于档案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0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向斯瑶认为,社会记忆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方向和分析史料的一种理论方法,档案学中的社会记忆研究和历史学所用的社会记忆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社会记忆就是社会机体的一种保存历史方式,社会记忆不仅存在于人为塑造的一些事物中,当社会记忆反映到文本中时,就会固化,成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
2020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王璐妍同学认为,社会记忆理论对历史研究有所帮助,在有关族群认同方面,一些文献作为一种社会记忆,起到了凝聚族群认同的作用,如果在象征性层面上强化历史记忆,还可以达到超越各具体民族之上的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与大家讨论有关记忆缺失的话题,讲述其在阅读过程中愈发感受到了档案在找回社会记忆,复活与再现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9级中国民族史方向的张体红同学,从文献、仪式角度,以《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和大理周城白族村的神祇供奉与文化选择为例,就明清时期白族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建构,谈了自己的看法。 其认为:无论是《白族心史》还是周城村的神祇供奉,都是白族对明朝、对大理白族社会记忆进行反向控制的回应,是白族反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社会记忆传承与建构的文化智慧。
最后,大家就历史学与档案学专业的学理性与实践性、档案与史料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利用档案与史料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读书会与会同学合影)
本期读书会,通过交流与讨论,增强了同学们对档案记忆的认知与理解;领会档案在国家和社会记忆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学会从社会记忆的理论出发,分析档案在社会记忆传承、建构和控制中的功能与机制;探寻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使命与价值,自觉地参与、融入社会记忆的传承与保护实践中去。这对我们阅读档案和文献、理解中国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思考。
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汀蘭”读书会 供稿